720.00
《南怀瑾选集(全集典藏版 套装共12卷)》(南怀瑾)
正品保障
快速发货
支持正版
  • 产品详情
  • 产品参数
  • 产品评论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璀璨国学,正知不绝,南师一脉,绍继如缕
  见地、修证、行愿,拈提精要,光耀千古
  会通儒道释,勤恳宣说,皆为众人
  日月行迈,倾心相伴,惠泽不竭,今当典藏
  
  台湾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授权
  依台湾老古文化新版审读校订,是南怀瑾思想体系的一次新的总汇
  中国大陆精准的南氏作品集
  中国传统文化千门万户,郁郁璨璨,而儒道释为其纲要,先生会通三教,群机都摄,尤擅讲论佛法,拈花一脉,绍流如绪,浩浩乎卮言日出,妙义宛然,等身著作,千言万语,一一从智慧海中称性流出,而皆为众人讲说,读其书,想其人,山高水长,人所唱叹。
  《南怀瑾选集(典藏版)(京东)(第1-12卷)(套装共12卷)》与原《南怀瑾选集》10卷本的差别:
  1.对典藏版的十二卷本逐字逐句进行重新审稿,首要的注意点即在书中的知识类问题上,众所周知,复旦版十卷本中的绝大部分内容是南先生的演讲或讲课整理稿,兴之所至,难免有所不够准确之处,虽然经过台湾老古同仁的细心订正,但不可避免的仍需大量仔细的编校工作。
  2.在台湾老古的要求下,我们对复旦版和老古文化新版的全部不同处,进行了逐一核对。这些不同处,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有所取舍的,大概分为4种情况:(1)知识类不同,既有同一名词在说法上的不同,也有复旦版对老古版某些概念进一步的说明,有些进一步的释义工作,对大陆读者来说,的确很有必要。(2)义理不同。(3)根据当时社会思想状况,对书中尤其是宗教性内容作了删改,这次据现状作了一定的恢复。(4)主观增删,比如书中南先生带领弟子学习佛法时的仪式性内容被删去,其实影响了理解相关义理的完整性。以上四类情形这次均酌情予以恢复。
  3.重新撰写南怀瑾选集典藏版出版缘起,并数易其稿,力图在新形势下,能尽量客观地描述南先生的生平,以及我们所能窥见到的他的成就。
  4.重新改定十二卷本每一种著作的出版说明,除了交代该著作的背景外,也准确地说明了该著作的新版本情况。
  5.出于市场角度考虑,对典藏版的版式统一进行了美化处理,封面亦重新设计。

内容简介

  《南怀瑾选集(典藏版)(京东)(第1-12卷)(套装共12卷)》,是国学泰斗南怀瑾先生(1918-2012)目前为止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全备的作品集。各卷收录作品皆为当今之学问精华,二十余年来无数读者从中受益。作品集涉及范围,以时空论,乃古今中外。以现代学科分类论,乃文史哲。以传统学术而论,乃经史子集,乃儒释道,实则千门万户,未有不涉及者。《南怀瑾选集(典藏版)(京东)(第1-12卷)(套装共12卷)》不但是南怀瑾先生所外显出的渊博如海之学问,有心的每一位读者,更能从中体悟到南先生作为一位大修行人出入博约之卓尔面貌。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千门万户,郁郁璨璨,而儒道释实为其纲要。南先生会通三教,群机都摄,尤擅讲论佛法,拈花一脉,绍流如绪,浩浩乎卮言日出,妙义宛然,等身著作,千言万语,一一从智慧海中称性流出,而皆为众人讲说,读其书,想其人,山高水长,人所唱叹。  癸巳之春,中国大陆有南先生其人其书已二十余载,经台湾老古文化授权,《南怀瑾选集》由原初之十卷新增南先生近年力作,扩为十二卷,各卷收录作品皆为当今之学问精华。复旦大学出版社再次精心审读校对,善为装帧,名之为《南怀瑾选集(典藏版)(京东)(第1-12卷)(套装共12卷)》以行世。

作者简介

  南怀瑾(1918年-2012年),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南宅殿后村,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现居江苏。

内页插图

目录

**卷:《论语别裁》
第二卷:《老子他说》、《孟子旁通》
第三卷:《庄子諵譁》
第四卷:《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
第五卷:《禅宗与道家》、《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第六卷:《禅海蠡测》、《禅话》、《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中国道教发展史略》
第七卷:《历史的经验》、《亦新亦旧的一代》、《中国文化泛言》
第八卷:《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经的济世观》、《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第九卷:《金刚经说什么》、《楞严大义今释》
第十卷:《圆觉经略说》、《定慧初修》、《楞伽大义今释》
第十一卷:《原本大学微言》
第十二卷:《南怀瑾讲演录》、《南怀瑾与彼得·圣吉》、《答问青壮年参禅者》、《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精彩书摘

  话题
  “历史的经验”这个题目,是贵会负责人出的,大得无可比拟。若想要就这个题目研究,同时可走几种路线:一个是应用的方面,怎样用得上历史的经验。一个是纯粹的推论,研究学理的一方面,这是历史学家的事。现在大学中的历史系、历史研究所,大概向这一方面走,偏重研究学理,不大讲应用。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性质,是要偏重于讲应用的。
  历史的经验,如果我们以逻辑的立场来看,这个题目的本身就是答案,因为历史的本身就是经验。如果我们以学术的观点看历史,所谓历史,全部不过是两个问题:一个人的问题,一个事的问题。历史的记载,不外人与事。从人的方面来讲,大概又分两个方向来立论,拿旧的观念说:一个是经,一个是权。经是大原则,不能变动,权又叫作权变,就是运用的方法。从事的方面来讲,西方文化现在是二十世纪,只有两千年,但在中国来说,已经上下五千年了,所看到的事,似乎有现代与古代的不同,假使我们对历史有真的了解,就没有什么不同了。“风月无今古,情怀自浅深。”宇宙没有什么过去、现在、未来的太多不同,它永远是这样的太阳、这样的月亮、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只是人的思想观念上感受不同,发生了情感、思想上不同的形态,我们中国人用文学来表达,就成了这样的诗句。古人主张多读书,就是在于吸收历史上许多经验。
  今日我们讲“历史的经验”这个课程,应该向哪一方面讲?这就要先有一个立场了。应该先问问我们今日工作上、业务上需要的是什么?就在这个观点去找历史的经验,这是一个立场。假如我们是在大学里,从学术的立场去看历史的经验,又是另外一个讲法。因此,今日我们以应用的立场来讲历史的经验就相当的复杂了。当商量决定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觉得好玩,就一口答应下来。我有一大毛病,到老改不了“童心未泯”,始终贪玩。等到真正临讲以前,一个星期以来心情非常沉重,因为没有东西可讲;这是一个创新的课程,国内外各大学,还没有这样一门课程,无成规可循。其次包括的资料太多,假使编一本书,一定很有趣,编得现代化一点,销路一定不坏。但没有这个准备和时间,它的范围牵涉到二十五史内外许多学问,什么都用得上,这是**个精神上感到负担很重的地方。其次站在这个立场来讲这个题目,责任上有一个很重的负担,这里要讲的“历史的经验”,实际上就是讲“谋略”,看到现在学校里专讲“谋略学”的,我觉得很有趣的,七十二变、三十六计都拿出来了,还有人专门写这类的书。但我觉得讲“谋略学”必须要严重的负责,因为“谋略”是一把刀,它的本身没有善恶,用得好是救人的,用不好,的确是害人的。我们受旧文化的影响很深,因果的观念根深蒂固,去不了的。假使有人听了以后,用来做了一件坏事,或者害了别人,自己好像就会背上很大的因果责任,良心上很难受,所以觉得负担很重。
  神谋鬼谋
  真讲“谋略学”,要先有几个方面的认识,以前讲《论语》时曾提到过,中国文化大致分为君道、臣道和师道。君道是领导的哲学与艺术;臣道也包括了领导的艺术,不过,比较有承上接下的哲学与艺术;至于师道又另当别论。可是说到师道,我们中国文化历史上有句成语,在曾子这本书中,曾经提出一个原则:“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我们的历史经验,“用师者王”像周武王用姜太公,称之为尚父,这称呼在古代是很尊重的,当然不是现代所说干爹的意思,但非常非常尊重,是对尊长一辈的人,才能称呼的。历史上列举汤用伊尹,周文王用吕望(姜太公),都是用师,就是领导人非常谦虚,找一个“师”来“用”,便“王天下”成大功。至于齐桓公用管仲,汉高祖用陈平、张良之流,刘备用诸葛亮等,都是“用友者霸”的好例子。至于“用徒者亡”,是指专用服从的、听命的、乖乖的人,那是必然会失败的。这是曾子体察古今的历史经验,而后据以说明历史兴衰成败的大原则,由此可知师道也很难讲。
  春秋多权谋
  那么我们对于谋略学,该怎样讲法?走什么样的路线呢?我们先看谋略的本身。讲到“谋略”两个字,大体上大家很容易了解。假使研究中国文化,古代的书上有几个名词要注意的,如纵横之术、钩距之术、长短之术,都是谋略的别名。古代用谋略的人称谋士或策士,专门出计策,就是拿出办法来。而纵横也好,钩距也好,长短也好,策上也好,谋略也好,统统都属于阴谋之术,以前有人所说的什么“阴谋”、“阳谋”,并不相干,反正都是谋略,不要把古代阴谋的阴,和“阴险”相联起来,它的内涵,不完全是这个意思。所谓阴的,是静的,暗的,出之于无形的,看不见的。记载这些谋略方面最多的,是些什么书呢?实际上《春秋左传》就是很好的谋略书,不过它的性质不同。所以我们要研究这一方面的东西,尤其是和现代国际问题有关的,就该把《战国策》、《左传》、《史记》这几本书读通了,将观念变成现代化,自然就懂得了。现在再告诉大家一个捷径:把司马迁所著《史记〉〉的每一篇后面的结论,就是“太史公曰”如何如何的,把它集中下来,这其间就有很多谋略的大原则,不过他并不完全偏重于谋略,同时还注意到君子之道,就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研究这几本书的谋略,其中有个区别。像《战国策》这本书是汉代刘向著的,他集中了当时以及古代关于谋略方面的东西,性质完全偏重于谋略,可以说完全是记载智谋权术之学的。这本书经过几千年的抄写刻板,有许多字句遗漏了,同时其中有许多是当时的方言,所以这本书的古文比较难读懂。左丘明著的《左传》,如果从谋略的观点看这本书,它的性质又不同,它有个主旨一一以道德仁义作标准,违反了这个标准的都被刷下去,事实上对历史的评断也被刷下去了。所以虽然是一本谋略的书,但比较注重于经一一大原则。至于《史记》这一本书,包括的内容就多了。譬如我们手里这本《素书》中,就有一篇很好的资料一一《留侯世家》,就是张良的传记,我想大家一定读过的,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上为张良所写的传记。如果仔细研究这一篇传记,就可自这一篇当中,了解到谋略的大原则,以及张良做人、做事的大原则,包括了君道、臣道与师道的精神。
  正反相生(《长短经》一一反经)
  反经在领导哲学的思想上很重要,我们看过去很多的著作,乃至近七八十年来的著作,都不大作正面的写法。有一点我们要了解,有人对这些都有研究的,他们晓得人是具有这样的成分,所以,我们今日对于一些反面的东西,不能不注意。
  反经的“反”字,意思就是说,天地间的事情,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没有绝对的是,也没有绝对的非。这个原理,在中国文化中,过去大家都避免谈,大部分人都没有去研究它。这种思想源流,在我们中国文化里很早就有,是根据《易经》宋的,《易经》的八卦.大家都晓得,如是坤卦,它代表宇宙大现象的大地,“三”乾卦,它代表宇宙大现象的天体,两个卦重起来,为天地“否”卦,否是坏的意思,倒霉了是否,又有所谓“否极泰来”,倒霉极点,就又转好了。但是,如果我们倒过来看这个卦,就不是这个现象,而变成了地天“泰”卦,就是好的意思。《易经》对于这样的卦就叫作综卦,也就是反对卦,每一个卦,都有正对反对的卦象(其实《易经》的“变”是不止这一个法则,这都最卦变)。
  这就说明天地间的人情、事理、物象,没有一个绝对固定不变的。在我的立场看,大家是这样一个镜头,在大家的方向看,我这里又是另外一个镜头。因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立场不同,观念就两样。因此,有正面一定有反面,有好必然有坏。归纳起来,有阴就一定有阳,有阳一定有阴。阴与阳在哪里?当阴的时候,阳的成分一定涵在阴的当中,当阳的时候,阴的成分也一定涵在阳的里面。当我们做一件事情,好的时候,坏的因素已经种因在好的里面。譬如一个人春风得意,得意就忘形,失败的种子已经开始种下去了;当一个人失败时,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未来新的成功种子,已经在失败中萌芽了,重要的在于能不能把握住成败的时间机会与空间形势。
  我们在说反经之前,提起卦象,是说明人类文化在最原始的时代,还没有文字的发明,就有这些图像、重叠的图案。这种图案就已经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原理:宇宙间的事没有绝对的,而且根据时间、空间换位,随时都在变,都在反对,只是我们的古人,对于反面的东西不大肯讲,少数智慧高的人都知而不言。只有老子提出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没有绝对的,这虽然是中国文化一个很高深的慧学修养,但也导致中华民族一个很坏的结果(这也是正反的相对)。因为把人生的道理彻底看通,也就不想动了。所以我提醒一些年轻人对于《易经》、唯识学这些东西不要深入。我告诉他们,学通了这些东西,对于人生就不要看了。万一要学,只可学成半吊子,千万不要学通,学到半吊子的程度,那就趣味无穷,而且觉得自己很伟大,自以为懂得很多。如果学通了,就没有味道了(一笑)。所以学《易经》还是不学通的好,学通了等于废人,一件事情还没有动就知道了结果,还干嘛去做!譬如预先知道下楼可能跌一跤,那下这个楼就太没道理了。《易经》上对人生宇宙,只用四个现象概括:吉、凶、悔、吝,没有第五个。吉是好。凶是坏。悔是半坏、不太坏、倒霉。吝是闭塞、阻碍、走不通。《周易。系传》有句话:“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告诉我们上白天文,下至地理,中通人事的道理尽在其中了。人生只有吉凶两个原则。悔吝是偏于凶的。那么吉凶哪里来?事情的好坏哪里来?由行动当中来的,不动当然没有好坏,在动的当中,好的成分有四分之一,坏的成分有四分之三,逃不出这个规则,如乡下人的老话,盖房子三年忙,请客一天忙,讨个老婆一辈子忙,任何一动,好的成分只有一点点。
  这些原理知道了,反经的道理就大概可以知道。可是中国过去的读书人,对于反经的道理是避而不讲的。我们当年受教育,这种书是不准看的,连《战国策》都不准多读,小说更不准看,认为读这方面的书会学坏了。如果有人看《孙子兵法》、《三国演义》,大人们会认为这孩子大概想造反,因此纵横家所著的书,一般人更不敢多看。但从另一观点来说,一个人应该让他把道理搞通,以后反而不会做坏人,而会做好人,因为道理通了以后,他会知道,做坏的结果,痛苦的成分占四分之三,做好的,结果麻烦的成分少,计算下来,还是为善最划算。
  其次所谓反,是任何一件事,没有绝对的好坏,因此看历史,看政治制度,看时代的变化,没有什么绝对的好坏。就是我们拟一个办法’处理一个案件,拿出一个法规来,针对目前的毛病,是绝对的好。但经过几年,甚至经过几个月以后,就变成了坏的。所以真正懂了其中道理,知道了宇宙万事万物都在变,**等人晓得要变了,把住机先而领导变;第二等人变来了跟着变;第三等人变都变过了,他还在那里骂变,其实已经变过去了,而他被时代遗弃而去了。反经的原则就在这里。
  古今无定法
  现在看《长短经》的本文,举了很多历史的例子:
  臣闻三代之亡,非法亡也,御法者非其人矣。故知法也者,先王之陈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尹文子曰:仁、义、礼、乐、名、法、刑、赏。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
  这是大原则,这里列举中国上古三代的亡去,这个亡不要一定看成亡国的亡,时代过去了,没有了,都称亡,如昨天已经过去了,用古文可写成“昨日亡矣”。这里的写法,不能认为昨天亡掉了.亡者无也,是过去了,没有了的意思。所以三代的成为过去,并不是因为政治上法治有什么不好而亡的。而是说不管走法家的路线、儒家的路线或道家的路线,一切历史的创造在于人,如现在讲民主,民主是很好,但统御这个民主制度的,还是在于人,如果人不对,民主制度也会被用坏了。专制也是一个政治制度,是一个“法”,法本身没有好坏,统御法的人.领导的人不对,就会弄坏。所以从这里的论断来说,民主也好,法治也好,专制也好,独裁也好,这些都是历史文化的陈述,都成了过去,实际上做坏做好,还是要靠人。
  仁、义、礼、乐、名、刑、赏、罚,是中国文化所处处标榜的,可是在反经的纵横家看来,儒家所讲的“仁义”,道家所讲的“道德”这些名称,都不过是政治的一种措施、一种方法而已,他们认为儒家、道家标榜这些,是好玩的,可笑的,这不过是一种政治方法.有什么好标榜的!
  仁爱的流弊
  故仁者,所以博施于物,亦所以生偏私。…反仁也。议曰:在礼,家施不及国,大夫不收公利。孔子曰: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內,不得过所爱者,恶私惠也。故知偏私之仁,王者恶之也。
  譬如仁就是爱,普遍地爱大家,当然是好事。可是爱的反面,就有私心,有爱就有偏私。这里并举出,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是文化的原则。但家与国是要分开的,所给某一家的义务不能普及到全国,给某一家的鼓励,也不能普及于全国。在位服务公家的人,虽然为官大夫,但对公家的公名公利,绝不能归于已有。如宋史L一有名的宰相上旦,他提拔了很多人,可是当面总是教训人,等他死了以后,大家才知道自己曾经被他提拔过。当时范仲淹曾经问他,为什么提拔了而不让人知道?王旦说,他提拔人,只是为国家遴选人才,何必让被提拔的人来感谢他私人?所谓“授爵公朝,感恩私室”的事不千,这是大夫不收公利的例子。
  接着又举孔子的话:“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十爱有一定的范围,超过了范围,就变成私了,如果有偏心,他对我好,我就对他仁爱,这是不可以的,只要偏重仁爱,偏私就会来。自占庸主败亡者多仁慈而不智,项羽、梁武帝等人,其例甚多。
  ……

前言/序言

  南怀瑾选集典藏版出版缘起
  南怀瑾先生(1918-2012),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以书香门第,幼承庭训,泛览旧学,又勤于习武。抗战伊始,先生甫冠,乃投笔从戎,跃马西南,尔后执教于当时的中央军校及金陵大学。先生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闲暇,芒鞋竹杖,遍历山川,访求大德,遭逢奇人异士甚夥,转益多师,皆助道行。曾闭关峨眉山大坪寺三载,绝顶风雪,覃思赜奥,遍窥佛藏。旋走康藏,谒密教高僧,于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均有精深研究。既离藏,转赴昆明,初讲学于云南大学,后任教于四川大学。抗战胜利后返乡,不久归隐杭州天竺和江西庐山,潜心治学。后至台湾,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以及其他大学、研究所,又传学日本、美国和中美洲诸国。2006年创建太湖大学堂于江苏吴江的太湖之滨,绛帐传薪,弦歌不辍。
  中国传统文化千门万户,郁郁璨璨,而儒道释为其纲要,先生会通三教,群机都摄,尤擅讲论佛法,拈花一脉,绍流如绪,浩浩乎卮言日出,妙义宛然,等身著作,千言万语,一一从智慧海中称性流出,而皆为众人讲说,读其书,想其人,山高水长,人所唱叹。
  复旦大学出版社于1990年梓行《论语别裁》,此先生文字首现于中国大陆,此后又有二十四种重要作品陆续推出,泽被读者,甲于书业。2003年7月,经先生和原出版单位授权,复旦大学出版社将二十四种著述编成十卷,精装刊印,风行宇内。
  癸巳之春,中国大陆有先生其人其书已二十余载,经台湾老古文化**授权,《南怀瑾选集》体量扩容为12卷。复旦大学出版社精心审读校对,善为装帧,名之为《南怀瑾选集》典藏版以行世。又排印《论语别裁》线装限量本,古雅可宝,贡献书林。
  《南怀瑾选集》典藏版各卷收录情况如下:
  **卷:《论语别裁》
  第二卷:《老子他说》、《孟子旁通》
  第三卷:《庄子諵譁》
  第四卷:《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
  第五卷:《禅宗与道家》、《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第六卷:《禅海蠡测》、《禅话》、《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中国道教发展史略》
  第七卷:《历史的经验》、《亦新亦旧的一代》、《中国文化泛言》
  第八卷:《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经的济世观》、《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第九卷:《金刚经说什么》、《楞严大义今释》
  第十卷:《圆觉经略说》、《定慧初修》、《楞伽大义今释》
  第十一卷:《原本大学微言》
  第十二卷:《南怀瑾讲演录》、《南怀瑾与彼得·圣吉》、《答问青壮年参禅者》、《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复旦大学出版社 谨识

库存量
1
市场价
0.00
价格
720.00
首页
客服
购物车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