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装精校典藏版
2.书法名家潘伯鹰集大成之作!
3.从书法练习基础知识到书法品鉴,尽显中国书法精髓与风骨!
4.甄选百余幅书法大家传世墨宝,直观体验中国书法之美!
5.一部极简中国书法史,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6.章士钊、沈尹默等推崇备至!
《中国书法常识》是一本专为书法初学者撰写的入门书。介绍了书法的基本知识,包括书体的演变、书家的风格、书史的脉络、书法知识趣闻。本书融汇古今书法练习技巧,汇集书法大家墨宝遗迹,引人入胜的历史细节和极富洞见的个人阐发,囊括中国书法的方方面面,堪称中国书法界的微型百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书法入门书。
潘伯鹰
安徽怀宁人,近现代书法大师,近代书坛“二王”名家。曾任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复性书院院长兼主讲、浙江大学教授、同济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因得陈毅赏擢,在上海市政府任参事,与学者、书家沈尹默等共同筹创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著有《中国书法常识》《玄隐庐诗》等。
我以为多人写字则觉有蓬勃之气,一人写字则觉有清静之趣,两人写字则觉有商量之乐,简直是无往不宜。心中狂喜之时,写字可以使人头脑冷静下来。心中郁抑之时,写字可以使人忘记了郁抑。
——潘伯鹰
沈尹默、潘伯鹰、白蕉是“二王”书风三甲鼎立人物,从民国至今还难以企及!—— 沈尹默、潘伯鹰、白蕉是“二王”书风三甲鼎立人物,从民国至今还难以企及!
——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金运昌
第二章 执笔 / 017
第三章 用笔 / 023
第四章 结字和用笔 / 035
第五章 临习 / 047
第六章 范本 / 059
第七章 笔墨纸砚 / 075
第八章 参考书举例 / 089
第九章 欣赏 / 095
第十章 隶书的重要作用 / 111
第十一章 晋后书派鸟瞰 / 117
第十二章 二王 / 131
第十三章 虞欧褚薛 / 143
第十四章 李孙张素 / 161
第十五章 颜柳 / 173
目 录
002
第十六章 杨凝式与李建中 / 185
第十七章 苏黄米蔡 / 195
第十八章 赵孟頫 / 211
第十九章 明清书势 / 219
附 录 / 235
一、执笔有法否 / 236
二、应从五字执笔法入门 / 238
三、悬腕与导送 / 241
四、如何临习 / 244
五、应该学哪一家 / 247
六、硬笔 软笔 / 249
七、论长锋羊毫 / 252
八、不必多藏好笔 / 254
九、再谈笔与书法的关系 / 256
十、墨趣 / 259
十一、涨墨 / 262
十二、说笔墨交融 / 264
十三、砚 / 267
003
十四、说不似之似 / 268
十五、博与约 / 271
十六、成家 / 273
十七、兰亭趣味 / 276
十八、试论欧书 / 278
十九、褚书何以能继右军 / 287
二十、颜真卿书法简说 / 290
二十一、《云峰山诗》与《瘗鹤铭》 / 300
二十二、草书惹是非吗 / 302
二十三、吴昌硕的书法 / 305
二十四、书家与善书者 / 309
在第三章,曾引用元朝赵孟頫所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话。书法里所谓的“结字”即指字的结构而言。一个字怎样写来,方可写得稳当,写得美,是需要有些安排的。这种安排的方法就叫作“结字”。
结字的说法,是与用笔相对峙的。但实际上还是一件事。就写字全面讲来一面要结字,一面要用笔。由每一字如何组织说,叫作“结字”。由每一字中各笔画的起落相互关系如何进行说,叫作“用笔”。而且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也是靠用笔来绾合的。因此,当然无一字无笔的运用,同时,也无一笔不在字的结构之中。在写熟了的人,振笔写去,只觉浑然一体,无从分别何为用笔何为结字。但为初学的人着想,仍以分析说来较为易于领会。
以前许多论书法的著作,都说到结字的方法。有的叫它作“间架”,有的叫它作“结体”,有的叫它作“结构”,作“墙壁”,作“字形”,实则皆指此一事而言。我们可以注意这些名词之中如“间架”“墙壁”“结构”等皆是接近建筑方面的观念。这是很有趣味的。我们在一块固定的地皮上造房屋,必须先将蓝图打好。写字也正如造房屋,其组织结构的必要也是一样的。这在第三章也已经略言过了。至少就这二者的初步共同点来讲是一样的。我们的中国字又被叫作“方块字”。这范围上某种程度的固定性正如同要被造房屋的固定地皮。当然,专就写字的范围讲,字的结体并不如造屋的地皮那样固定。但最初一步是要拿这样譬喻引进的。现在举几个例子在后面,作为考虑字形的资料。
有一种说法只是比较概括的说法。试举例如下:
(一)字要有“偃仰向背”。如“基”字,上面一个“其”字,下面一个“土”字,须将“其”字的下面两画写得能够照顾到下面的“土”字。又如“谱”字左是“讠”字旁,右是“普”字,须要两边互相照顾。
(二)字要“阴阳相应”。如“阅”字,外面的“门”为阳,内面的“兑”为阴,须内外呼应。
(三)字要“鳞羽参差”。如“然”字的四点不要平平齐齐,显得死板,须要像鸟羽鱼鳞,有些参差方好。
(四)字要随字变转。如王羲之所写的《兰亭序》,内中“之”字有十八个之多,无一雷同。如此说法不胜枚举。
又一种说法比较更具体些。这种说法把字的形状,按其相似的,并列为一类,和其他类分开,而加以安排。如:
(一)排叠。如“壽(寿)”“臺(台)”“畫(画)”“筆(笔)”“麗(丽)”“爨(cuàn)”等字横画直画很多,须要在长短疏密之间,安排停匀。又如“糸”字旁的“紅”字“總(总)”字,“言”字旁的“订”字“语”字,都须将偏旁安排好。
(二)避就。例如“廬(庐)”字,上面的“广”和下面的“虍”两画都向左,须要有轻重长短,彼此互相让互相近。
(三)顶戴。例如“壘(垒)”“藥(药)”“驚(惊)”“鷺(鹭)”“醫(医)”等字皆是下半好像托着上半,所以必须安排得“上称下载”,不可上轻下重,或上重下轻。
(四)穿插。例如“中”“弗”“井”“曲”“册”“兼” “禹” “禺”“爽”“爾(尔)”“襄”“婁(娄)”“無(无)”“密”等字,须要穿插得“四面停匀,八边具备”。(五)向背。如“知”“好”“和”是两半相向的。“北” “兆”“肥”“根”等是两半相背的。写时须将这形势表现出来。
(六)偏侧。如“心”“戈”“衣”“幾(几)”等字偏向右,“夕”“乃”“朋”“少”等字则偏向左。“亥”“女” “互” “不”“之”等字好像偏,却又不偏。这些须随各字的形势,或左或右,以求偏而不偏之妙。
(七)补空。如“我”“哉”等字右上角都有点,但左上角也有一画,因之这“点”须与左上角的一画相当。反之如“成”“戈”等字左面是空的,故右面一点无须顾虑。
(八)贴零。如“令”“冬”“寒”等下面都是点,须将整个字形安排其重心归到最后的点上。
(九)黏合。凡字带有偏旁的,都要设法使互相黏合,不要毫无照应。
(十)满密。如“国”“圃”“四”“包”“南”“隔”“目” “勾”等字,要四面饱满。
(十一)意连。如“以”“小”“川”“州”“水”等字形状似乎笔笔断了,但写起来要它前后笔画起落意思相连。
(十二)覆冒。有一些字,形状上面大,如“雲(云)”字的雨头,如“竅(窍)”字的穴头,如“金”“食”“巷”“泰”等字须写得上面可以笼罩住下面。
(十三)垂曳。如“都”“峰”等字的一直要垂,如“水” “欠”“皮”“也”等字末笔要曳。
(十四)借换。如《醴泉铭》中的“祕(秘)”字将左边“示”字的右点,作为右边“必”字的左点。如《黄庭经》中的“巍”字,乃是将上面的“山”字移到“魏”字的下面来。
(十五)增减。这是书家临时变更字画的方法,俗语称为“帖写”。有一种字笔画很少,临时加笔;或因笔画多,而临时减笔。“但欲体势茂美,不论古字当如何书也。”
(十六)撑柱。有一类独立的字如“可”“亭”“司” “卉” “矛”“弓”等,必须写得撑挺起来。
(十七)朝揖。这和前面所说“相让”“黏合”是同一意义的。不过那二类多指的是两半相合成的字而言,这一类多半指的是三分合成的字如“谢”“锄”“與(与)”等,写时须互相迎接。
(十八)救应。这是说“意在笔先”的意思。凡写一字,在**笔时,即当想到第二、三等笔,如何接续下去。这样自然就生出一种救应的方法,往往“因难见巧,化险为夷”。
(十九)附丽。如“形”“飞”“起”“饮”“勉”等字或是旁边三撇,或是旁边小点,或是欠力等小偏旁,都要以小附大、以少附多。
(二十)回抱。如“曷”“易”等字弯向左,“包”“旭”等字弯向右,都要弯得合式。此外还有“小成大”“左小右大”“左高右低”“左短右长”等等说法,皆是就字形加以适当安排的方法,也不胜枚举。
以上所举的二十种说法,不过是以往许多种说法中最少的例。像这样讲结字方法的著作,实在太多了。这些著作在最初步的练习上,自然也能起一定的好作用,使得我们容易找着窍门。但太说得细了,反而将方法说死了。
为什么呢?前文已经提到结字好比画房屋蓝图,现仍可以就此作譬。在同一块地皮上,十个建筑师所设计的蓝图就有十个样子。而这每一张图都有其组织方法的,皆成为一个独立的组织。换言之,若比回来说写字,皆有其一个“结构”。我们不能说哪一张图才是绝对必须遵守而不可改易的方法。因此若将结字方法说定了说死了,是很偏颇的,不全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