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华尔街十大金融巨头巴菲特投资秘诀和人生智慧
一本书读懂价值投资的底层逻辑
巨变的时代中,我们应如何生存与投资
创造财富,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巴菲特是真正懂得美国资本市场奥秘的人。——比尔·盖茨
一本书读懂价值投资的理念,掌握实用的操作方法。聚焦公司治理、公司财务与投资、普通股、兼并与收购及会计与纳税等内容。帮你参透价值投资的底层逻辑,提升你的理财水平和人生层次。
[美]沃伦.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
投资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局主席和首席执行官。
[美]查理.芒格(Charlie T. Munger)
投资家、沃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局副主席。
[美]劳伦斯.A. 坎宁安(Lawrence A. Cunningham)
美国纽约市卡多佐法学院教授及海曼公司治理中心主任。
巴菲特是真正懂得美国资本市场奥秘的人。——比尔.盖茨
序言 001
编者的话 021
致谢名单 027
大卫.鲁登斯坦院长致欢迎辞 031
公司治理 037
金融与投资 065
合并与收购 091
会计与纳税 113
回忆录 145
合影精选 151
后续行动 157
奥马哈笔记 167
后记 171
索引 178
合并与收购
巴菲特:我来做一个假设吧。假设A公司是一家大公司,目前股价是每股100美元。B公司是一家相对较小的公司,当前股价是每股80美元。A公司认为与B公司联合能带来诸多好处,于是就提出想跟B公司进行一比一换股交易。B公司的股东很高兴,因为交易完成后意味着他们持有的股票每股就可以涨到100美元,所以他们都投票表示同意,投资银行家们也乐于看到交易达成。
再假设两家公司合并后还能带来其他价值。市场对两家公司的评估都是有效的,但两家公司合并后会带来强大的协同优势,所以,有效市场会说合并后的新公司的股价值每股102美元——我们随便说个数字啊。
现在,我们来设想一下,假设有一天A公司的董事们正在开董事会,然后B公司的投资银行家们进来了,A公司的董事们说:“我们提议用每股A公司的股票(100美元的股票)交换一股B公司的股票(80美元的股票)。”交易完成后,已发行和出售的股票总数并不会改变,两家公司能够实现的业务经济规模也不会改变,很多事情都还跟原来一样。
不过我觉得你会发现,没人会说A公司的股东应该接受这个80美元一股的股票,因为他们持有的可是每股100美元的股票,虽然假定合并后每股会价值102美元,然而已发行和出售的股票总数并不会改变,能够实现的业务经济规模也不会改变,很多事情都还跟原来一样。在这两个情境中,董事们应该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序言
1996年,围绕巴菲特写给股东的信在纽约市召开了一场专题研讨会,沃伦.巴菲特、查理.芒格以及其他嘉宾参加了研讨,整个过程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当时,《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股份公司教程》一书还只是一份手稿,也很少有人猜到它会成为全球畅销书。公司治理专家艾拉.米尔斯坦(Ira Millstein)宣称:“董事会必须为收购行为制订战略规划。”巴菲特则反驳说:“多数愚蠢的收购行为都是在战略规划的名义下完成的。”当我和一名同事承认已把现代金融理论纳入了教学范畴时,芒格斥责我们是在传播“废话”,不过他很快补充说,“我喜欢这两个家伙”。
为期两天的会议是在10月的一个周日开始的,纽约扬基队在前一天刚刚赢得当年世界大赛的**。我们在会上就有关公司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很多话题时至今日依然是股东、董事、高管、法官和学者们争论的热点。我的一位老朋友彼得.贝弗林(Peter Bevelin)最近问起那场研讨会,于是我又翻出了当时的录像带。我都20多年没看过这些带子了,当会议的一幕幕再次映入眼帘时,我无比惊讶地发现,即便在今天看来,当时探讨的很多问题也至关重要。任时光飞逝,岁月改变,有些事物依旧如初。
对巴菲特而言,从1956年开始,改变与延续就成了人生不变的主题。当时的巴菲特才26岁,这位投资奇才成立了一家有限合伙公司,专注于收购小企业和大公司的股份。1965年,这家公司接管了伯克希尔.哈撒韦,一家日薄西山的上市纺织公司。巴菲特有限合伙公司不久就解散了,巴菲特把伯克希尔的股票分给了公司的合伙人,而芒格正是他**的合伙人。随后伯克希尔开始在多个领域买入股票,包括保险业、制造业和零售业。
在巴菲特和芒格的领导下,伯克希尔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首先是从一家濒临破产的纺织公司转型为一家成功的投资企业,时间是在1996年,当时伯克希尔的资产组成为:80%来自有价证券,20%来自自营公司。从1996年开始,伯克希尔开始了第二次转型,变身为一个大型的多元化投资集团。伯克希尔现在的资产组成为:80%来自自营公司,20%来自有价证券,而后者的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
伯克希尔公司的业绩可谓出类拔萃:截至2015年,公司的绩效远远超过了公认的标准,比如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或标准普尔500指数。从1965年到2015年,道琼斯指数上涨了18倍,但伯克希尔的股价同期上涨了12,000倍,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1%,是标普500指数的两倍。
尽管从合伙制转为了公司制,但巴菲特保留了伯克希尔的合伙人意识。这一点在伯克希尔的《股东手册》中有所体现。这本小册子共计15条,其中**条即是:“虽然组织形式上是公司制,但我们以合伙制的态度来行事。”2015年,芒格**次提出了“伯克希尔系统”这个概念,该系统与美国其他大型上市公司通行的做法可谓大相径庭。
巴菲特对诸多与公司有关的话题持有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往往不循常规,这也是他的公司和著作多年来都备受关注的原因所在。就公司治理而言,伯克希尔强调的是信任,而非控制;就合并而言,巴菲特倾向于让股东们去做最终的决定,而非董事会;就公司理财而言,他规避举债投资,而且把一大批忠实的拥趸吸引到价值投资领域;就会计与纳税而言,他引发了从股票期权到合并会计的诸多争论。此外,他还通过一个**的例子引发了公众对不平等现象的关注——巴菲特宣称他的实际纳税税率竟然比他秘书的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