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80
病理学(第9版/本科临床/配增值)
正品保障
快速发货
支持正版
  • 产品详情
  • 产品参数
  • 产品评论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起步早、历史悠久、修订版次多的规范、科学、经典的***规划教材。第八轮教材自2013年秋季出版至今,已经4年时间,修订再版是学科知识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次修订将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创新,并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更新内容,体现继承与发展。

作者简介

李玉林   

男,本教材第6、7、8版主编,教授,国家教学名师,从事病理学的教学、科研、临床诊断及人才培养40余年,对我国病理学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李玉林教授所带领的病理学系是国家优秀教学团队,所讲授的病理学课程先后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除本教材外,李玉林教授还是国家推荐的研究生用书《分子病理学》主编,国家规划的数字教材《病理学》主编。其中《病理学》12年间38次印刷,累计发行逾250万册,覆盖全国96%以上的高等医药类院校,相继获吉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6年被遴选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病理学》分支的主编。作为研究生导师,截至2018年已毕业博士研究生62名,硕士研究生54名。

李玉林教授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为“肿瘤间质病理学”和“干细胞组织工程学”。他主持国家“863”“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2项;发表系列论文342篇,其中在 Hepatology 、 PNAS 等国际**杂志发表论文86篇,高影响因子1165,累计他引已超过1300次;获发明专利12项,1项为国际专利;作为负责人完成的“人毛囊间充质干细胞的获取及其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成果,2009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 编 简 介    

步 宏   

男,1958年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教授、病理研究室主任。曾任四川大学副校长。现兼任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原卫生部全国病理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卫生部全国肿瘤规范化诊疗专家委员会委员。担任《美国外科病理学杂志中文版》《中华病理学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诊断病理学杂志》等期刊的主编、副主编。

从事病理学临床诊断、教学和科研工作36年,是国家精品课程《病理学》的主讲教师,曾担任国家精品教材和“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长于乳腺病理及分子病理学诊断和研究。作为负责人和主研人员,近年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10余项资助,以作者和通讯作者已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二等奖多项。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等。

李一雷   

男,1964年4月出生,病理学博士,吉林大学病理学系教授。

1987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从事医学教育、病理学科研、教学工作31年。病理学国家精品课程、慕课课程主要负责人之一。主要从事肿瘤间质病理生物学与干细胞组织工程学研究。为全国统编七年制病理学教材编委、全国统编五年制病理学教材(第6、7、8版)编委、全国统编研究生分子病理学教材副主编、全国统编成人教育病理学教材编委。因病理学系列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副主编简介    

来茂德   

男,1960年6月生。医学博士,德国科学院院士,浙江省特级专家,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药科大学校长。曾任浙江医科大学和浙江大学副校长、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病理医师分会副会长等职。现任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

从事教育工作30余年,主编《病理学》本科、研究生和病理医师晋升考试用书。获全国优秀教师,国家教委霍英东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等荣誉称号。主要从事大肠癌病理学研究,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和国家教育成果奖多项。2014—2017年连续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

王娅兰   

女,1962年6月生于四川省泸州市。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委会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病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病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消化疾病学组(筹)委员,《中华病理学杂志》编委,重庆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病理诊断中心)主任。

从事病理学教学、诊断及科研30余年。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病理研究。负责主持了国家和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省部级等各级教改项目近10项的研究,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1项。主编或参编教材、专著20余部。         

王国平   

男,1963年11月生于湖北鄂州市。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武汉同济医院病理研究所所长兼病理科主任,国家重点学科(病理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病理科)项目负责人,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常委。

从事教学工作至今30年。主编了《临床病理诊断指南》,主持了《外科病理学》的再版工作,主译了《KOSS诊断细胞学及其组织病理学基础》,作为副主编参加了八年制和五年制国家规划教材《病理学》的编写工作,近年来主持了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陶仪声   

女,1965年1月生于上海。教授、主任医师。蚌埠医学院院长。现任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委员,安徽省医学会副会长,安徽省病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担任《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常务编委。

从事病理学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30余年。主要从事肿瘤的分子病理学研究,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编、副主编国家规划教材多部;主持承担国家、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10余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多项,获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三、病理学诊断和研究的方法四、病理学的发展**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节 适应一、萎缩二、肥大三、增生四、化生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和机制一、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二、细胞和组织损伤的机制第三节 细胞可逆性损伤一、细胞水肿二、脂肪变三、玻璃样变四、淀粉样变五、黏液样变六、病理性色素沉着七、病理性钙化第四节 细胞死亡一、坏死二、凋亡第五节 细胞老化一、细胞老化的特征二、细胞老化的形态学三、细胞老化的机制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节 再生一、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二、干细胞及其在再生中的作用三、组织再生的机制和过程四、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第二节 纤维性修复一、肉芽组织的形态及作用二、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三、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机制第三节 创伤愈合一、皮肤创伤愈合二、骨折愈合三、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节 充血和淤血一、充血二、淤血第二节 出血一、出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二、出血的病理变化三、出血的后果第三节 血栓形成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三、血栓的结局四、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第四节 栓塞一、栓子的运行途径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第五节 梗死一、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二、梗死的病变及类型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第六节 水肿一、水肿的发病机制二、水肿的病理变化三、水肿对机体的影响第四章 炎症**节 炎症的概述一、炎症的概念二、炎症的原因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四、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五、炎症的分类第二节 急性炎症一、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管反应二、急性炎症过程中的白细胞反应三、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四、急性炎症反应的终止五、急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六、急性炎症的结局第三节 慢性炎症一、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二、肉芽肿性炎第五章 免疫性疾病**节 自身免疫病一、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二、自身免疫病的类型第二节 免疫缺陷病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第三节 器官和骨髓移植一、移植排斥反应机制二、实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三、骨髓移植排斥反应第六章 肿瘤**节 肿瘤的概念第二节 肿瘤的形态一、肿瘤的大体形态二、肿瘤的组织形态三、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第三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一、命名原则二、分类第四节 肿瘤的生长和扩散一、肿瘤的生长二、肿瘤扩散第五节 肿瘤的分级和分期第六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第七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第八节 常见肿瘤举例一、上皮组织肿瘤二、间叶组织肿瘤三、神经外胚叶肿瘤第九节 癌前疾病(或病变)、异型增生和原位癌一、癌前疾病(或病变)二、异型增生和原位癌第十节 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一、细胞生长与增殖的调控二、肿瘤发生与发展的分子机制第十一节 环境致瘤因素一、化学物质二、物理致癌因素三、生物致癌因素第十二节 肿瘤与遗传第七章 环境和营养性疾病**节 环境污染和职业暴露一、空气污染二、职业及环境暴露性污染第二节 个人暴露——成瘾及其相关疾病一、吸烟二、酒精中毒三、治疗性药物损伤四、药物滥用第三节 营养性疾病一、肥胖症二、营养不良第八章 遗传性疾病和儿童疾病**节 遗传性疾病一、与遗传性疾病相关的基因异常二、遗传性疾病的类型三、遗传性疾病举例第二节 儿童疾病一、出生缺陷二、早产和胎儿生长受限三、围产期感染四、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五、儿童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第九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节 动脉粥样硬化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二、病理变化第二节 高血压病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二、类型和病理变化第三节 动脉瘤第四节 风湿病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二、基本病理变化三、风湿病的各器官病变第五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第六节 心瓣膜病一、二尖瓣狭窄二、二尖瓣关闭不全三、主动脉瓣狭窄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第七节 心肌病一、扩张型心肌病二、肥厚型心肌病三、限制型心肌病四、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五、特异性心肌病第八节 心肌炎一、病毒性心肌炎二、细菌性心肌炎三、孤立性心肌炎四、免疫反应性心肌炎第九节 心包炎一、急性心包炎二、慢性心包炎第十节 先天性心脏病一、房间隔缺损二、室间隔缺损三、法洛四联症四、动脉导管未闭五、主动脉缩窄六、大动脉移位第十章 呼吸系统疾病**节 呼吸道和肺炎症性疾病一、鼻炎、鼻窦炎二、咽炎、喉炎三、急性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炎四、肺炎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一、慢性支气管炎二、支气管哮喘三、支气管扩张症四、肺气肿第三节 肺尘埃沉着病一、肺硅沉着病二、肺石棉沉着病第四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第五节 呼吸窘迫综合征一、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第六节 呼吸系统常见肿瘤一、鼻咽癌二、喉癌三、肺癌第七节 胸膜疾病一、胸膜炎二、胸膜间皮瘤第十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节 食管的炎症、狭窄与扩张一、食管的炎症二、食管狭窄、扩张与贲门弛缓不能第二节 胃炎一、急性胃炎二、慢性胃炎三、特殊类型胃炎第三节 消化性溃疡病第四节 阑尾炎第五节 非特异性肠炎一、炎症性肠病二、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三、菌群失调性肠炎第六节 病毒性肝炎第七节 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一、酒精性肝病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第八节 肝硬化第九节 肝代谢性疾病与循环障碍一、肝代谢性疾病二、肝循环障碍第十节 胆囊炎与胆石症一、胆囊炎二、胆石症第十一节 胰腺炎一、急性胰腺炎二、慢性胰腺炎第十二节 消化系统常见肿瘤一、食管癌二、胃癌三、大肠癌四、原发性肝癌五、胰腺癌六、胆道肿瘤七、胃肠间质瘤第十二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节 淋巴结的良性病变一、反应性淋巴结炎二、特异性淋巴结炎第二节 淋巴组织肿瘤一、概述二、非霍奇金淋巴瘤三、霍奇金淋巴瘤第三节 髓系肿瘤一、急性髓系白血病二、骨髓增殖性肿瘤附:类白血病反应第四节 组织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肿瘤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第十三章 泌尿系统疾病**节 肾小球疾病一、病因与发病机制二、基本病理变化三、临床与病理联系四、类型与病理特点第二节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一、肾盂肾炎二、药物和中毒引起的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第三节 肾和膀胱常见肿瘤一、肾细胞癌二、肾母细胞瘤三、尿路与膀胱上皮肿瘤第十四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节 子宫颈疾病一、慢性子宫颈炎二、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癌第二节 子宫体疾病一、子宫内膜异位症二、子宫内膜增生症三、子宫肿瘤第三节 滋养层细胞疾病一、葡萄胎二、侵蚀性葡萄胎三、绒毛膜癌四、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第四节 卵巢肿瘤一、卵巢上皮性肿瘤二、卵巢性索间质肿瘤三、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第五节 前列腺疾病一、前列腺增生症二、前列腺癌……第十五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第十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第十七章 感染性疾病第十八章 疾病的病理学诊断和研究方法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本书测试卷

前言/序言

序  言   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没有合格医疗人才,就没有全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把培养好医药卫生人才作为重要基础工程。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十九大报告要求,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培养大批优秀的医药卫生人才。

着眼于面向2030年医学教育改革与健康中国建设,2017年7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之后,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这次改革聚焦健康中国战略,突出问题导向,系统谋划发展,医教协同推进,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核心,确定了“两更加、一基本”的改革目标,即:到2030年,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完善,医学人才队伍基本满足健康中国建设需要,绘就了今后一个时期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作出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引领性的重大改革部署。

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的有效落实和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要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医药卫生人才,必须出版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精品教材。一直以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医学教材编制工作,要求以教材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医学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经历了九轮传承、创新和发展。在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共同推动下,以裘法祖、吴阶平、吴孟超、陈灏珠等院士为代表的我国几代**院士、专家、医学家、教育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参与了本套教材的创建和每一轮教材的修订工作。教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不断丰富、完善与创新,逐步形成了课程门类齐全、学科系统优化、内容衔接合理、结构体系科学的立体化优秀精品教材格局,创建了中国特色医学教育教材建设模式,推动了我国高等医学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医学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的中国特色医药学教材建设发展道路。

在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要求与背景下,我们启动了第九轮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的修订工作。教材修订过程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战略部署要求,更加突出医德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将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同时强调“多临床、早临床、反复临床”的理念,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临床医生。

我们高兴地看到,这套教材在编写宗旨上,不忘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初心,坚持质量**、立德树人;在编写内容上,牢牢把握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力求创新;在编写形式上,聚力“互联网+”医学教育的数字化创新发展,充分运用AR、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传统纸质教材的基础上融合实操性更强的数字内容,推动传统课堂教学迈向数字教学与移动学习的新时代。为进一步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整套教材还配有相应的实践指导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指导价值。

我们希望,这套教材的修订出版,能够进一步启发和指导高校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推进医教协同,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服务人民群众健康乃至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2018年2月


前  言    


   

这本《病理学》教材作为***规划教材先前已经历了八次再版,本次是在中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的统一领导和规划下进行的第九次修订。这本教材在武忠弼教授、杨光华教授和李玉林教授的领导下,一大批病理学前辈和专家无私奉献,已凝练成为一本精品教材,培养和造就了数百万优秀医生。

本次修订我们继续坚持“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特定”(特定对象、特定要求、特定限制)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实用性)的编写宗旨,这是老一辈病理学家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一直在指导着我国病理学教材的建设。

本次修订是在李玉林教授主编的《病理学》第8版的基础上进行的,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病理学》第9版,蕴藏了前八版各位主编、编委和更多同行的辛劳和智慧,这里一并表示感谢。除了两位主编外,本书的各位副主编也承担了各章节的审阅把关,并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来茂德教授审阅了第三章、第六章、第七章;王娅兰教授审阅了第十章、第十二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八章;王国平教授审阅了**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八章;陶仪声教授审阅了第九章、第十一章、第十三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魏兵教授兼作编写秘书承担了修订整理统稿的大量工作。博士研究生杨李波、申梦佳和蒲天婕也担任了大量的文稿核对等工作。陈坚、赵婷婷、孙港灵、彭晓婧、欧学进、周大为同学为我们绘制了一批优秀的插图,在此表示感谢。

本次修订我们增加了遗传性疾病和儿童疾病一章,还将第八版中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两个章节整合为感染性疾病一章,并加强了感染性疾病概述的内容。本书同时推出了两本配套教材,一本是李一雷教授主编的《病理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一本是李玉林教授主编的《病理学实习指导》。

教材编写是一项十分严肃和认真的工作。本书22位编委竭尽全力,互相配合,但限于时间及我们的水平和能力,本次修订一定会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敬请各位读者和同道提出批评和建议。


步 宏 李一雷   

 2018年5月 


品牌
人民卫生出版社
库存量
2
市场价
0.00
价格
72.80
首页
客服
购物车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