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 规划教材修订说明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教材自1978年第1轮出版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几十年来,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领导和支持下,以裘法祖、吴阶平、吴孟超、陈灏珠等院士为代表的我国几代德高望重、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有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国内外**院士、专家、医学家、教育家参与了本套教材的创建和每一轮教材的修订工作,使我国的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教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不断丰富、完善与创新,形成了课程门类齐全、学科系统优化、内容衔接合理、结构体系科学的由规划教材、配套教材、网络增值服务、数字出版等组成的立体化教材格局。这套教材为我国千百万医学生的培养和成才提供了根本保障,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高水平、高素质的合格医学人才,为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巨大贡献,并通过教材的创新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推动了我国高等医学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了我国医药学相关学科或领域的教材建设和教育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医药学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医药学教材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创建了中国特色医药学教育教材建设模式。老一辈医学教育家和科学家们亲切地称这套教材是中国医学教育的“干细胞”教材。
本套第九轮教材修订启动之时,正是我国进一步深化医教协同之际,更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全方位深入推进之时。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亲自批示“人才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第1资源,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对于加强医学人才队伍建设、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并着重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奋力推动建设健康中国。
教材建设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教材体现国家意志。人民卫生出版社紧紧抓住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以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全面启动为契机,以规划教材创新建设,全面推进***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服务于医改和教改。第九轮教材的修订原则,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努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发展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临床实践教学,切实落实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要求,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在全国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精神鼓舞下和老一辈医学家奉献精神的感召下,全国一大批临床教学、科研、医疗第1线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教授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的优秀传统,以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积极参与第九轮教材的修订和建设工作,紧密结合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和医药卫生行业人才的需求,借鉴国内外医学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成果,不断创新编写思路和编写模式,不断完善表达形式和内容,不断提升编写水平和质量,已逐渐将每一部教材打造成了学科精品教材,使第九轮全套教材更加成熟、完善和科学,从而构建了适合以“5+3”为主体的医学教育综合改革需要、满足**临床医师培养需求的教材体系和优化、系统、科学、经典的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主 审 简 介
柏树令
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科大学组织工程研究所所长。担任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系统解剖学》第5~8版和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系统解剖学》第1、2版主编,主审《系统解剖学》八年制第3版教材。主编其他教材、参考书十余部,其中多部著作获国家和省优秀教材一等奖。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卫生部基金等多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卫生部、教育部和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2),全国优秀教师(1995),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97—2014),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95),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沈阳市劳动模范和优秀专家。
应大君
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全军医学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解剖学会人体解剖专委会副主委,中国生物制造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及组织工程专委会副主委,重庆市解剖学会副理事长等。先后荣获“国家教学名师”“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军院校育才金奖”“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1992年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从事解剖教学工作42年。在心血管的解剖科学研究中率先引入生物力学,开拓了心血管形态与多学科交叉的边缘领域,进行了心血管的形态定量法则、构筑优化原理、配布有序规律以及结构重建变化的机理研究,尤其在心血管感知血流动力的受体、信号转导通路及基因反应片段和心血管的组织工程研究方面,受到国际学界的关注。先后获省部级和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9项。授权国家专利6项。发表论文260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5部。主编和副主编全国规划教材12部。招收和指导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68名。
主 编 简 介
丁文龙
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原副院长、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解剖学教研室主任。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解剖学会科技咨询与开发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解剖学会神经解剖学分委会副主任,中国解剖学会体质调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解剖学杂志》《解剖学报》《神经解剖学杂志》等副主编和编委。上海市解剖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基础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从事解剖学教学40余年,指导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名。主编国家规划教材《系统解剖学》8年制(第3版)和《系统解剖学》5年制(第9版)。研究神经损伤修复和再生机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85创新工程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重大专项研究项目,省、市级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教学研究项目20余项。在国际、国内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14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40余部。获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成果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上海市优秀教材成果二等奖,江西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被评为上海交通大学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上海交通大学受研究生欢迎的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首届十佳教师。
刘学政
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辽宁省首批特聘教授,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入选者,辽宁省青年学科带头人,辽宁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现任锦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解剖学会常务理事、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神经解剖学分会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全国医学考试专家指导委员会基础医学专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负责人,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负责人,辽宁省精品课程与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负责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辽宁省精品课程和辽宁省研究生精品课程负责人,辽宁省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教育研究基地负责人。
长期工作在教育、科研和管理第1线,在人体解剖学和高等医学教育管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绩斐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40多项。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辽宁省教学成果奖、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优秀成果奖等各类科研奖励30余项。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主编教材和专著20余部。
副主编简介
孙晋浩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大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副主任,中国解剖学会再生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解剖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解剖学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主编、副主编或参编规划教材、著作10余部。主要从事神经发育与再生及神经退行性病的研究,于2006及2013年赴美国耶鲁大学访问学习,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国际及国内学术期刊发表70余篇研究论文,获山东省青年科技奖、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并参与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等。
李洪鹏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副主任,中国解剖学会教育与继续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自1991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日文医学班后留校任解剖学教研室教师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至今已有26年。期间留学日本9年,先后获得博士学位及完成博士后工作。2007年归国后继续在中国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任教,先后获得两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发表13篇SCI论文。带领中国医科大学解剖学团队获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及慕课,参与多部解剖学教材编写。
欧阳宏伟
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十三五”国家生物材料专项专家组副组长、国际骨科联合研究学会会士(ICORS Fellow)、美国化学学会ACS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副主编。
从事教学科研20年,承担高等教育国家试点学院项目,创建国内第1个生物医学专业,建立组织工程化软骨的国家医药行业标准和临床转化示范,分别获得国家先进教育集体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阿地力江·伊明
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学科带头人、人类生殖学学科带头人。中国解剖学会理事、中国医促会男性泌尿生殖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解剖学会体质调查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解剖学会科普工作专业委员会委员、新疆解剖学会理事长、新疆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被聘为《新疆医科大学学报》副主任委员、《临床解剖学杂志》《解剖学研究》《中华男科学杂志》《中国男科学杂志》编委。从事解剖学教学24年,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1项,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教材7部。
**章 骨学8
**节 总论 8
一、骨的分类 8
二、骨的表面形态 9
三、骨的构造 9
四、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10
五、骨的发生和发育 11
六、骨的可塑性 12
第二节 中轴骨 13
一、躯干骨 13
二、颅骨 17
第三节 附肢骨 28
一、上肢骨 28
二、下肢骨 31
第二章 关节学36
**节 总论 36
一、直接连结 36
二、间接连结 37
第二节 中轴骨的连结 39
一、躯干骨的连结 39
二、颅骨的连结 44
第三节 附肢骨的连结 45
一、上肢骨的连结 45
二、下肢骨的连结 49
第三章 肌学57
**节 总论 57
一、肌的形态和构造 57
二、肌的起止、配置和作用 58
三、肌的功能检查 58
四、肌的命名 58
五、肌的辅助装置 58
六、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七、肌的发生及异常
第二节 头肌 60
一、面肌 60
二、咀嚼肌 62
三、头部筋膜 62
四、浅表肌腱膜系统 63
第三节 颈肌 63
一、颈浅肌与颈外侧肌 63
二、颈前肌 64
三、颈深肌 65
四、颈部筋膜 66
第四节 躯干肌 66
一、背肌 66
二、胸肌 68
三、膈肌 70
四、腹肌 71
第五节 上肢肌 74
一、上肢带肌 74
二、臂肌 75
三、前臂肌 76
四、手肌 79
五、上肢的局部记载 81
第六节 下肢肌 81
一、髋肌 81
二、大腿肌 84
三、小腿肌 85
四、足肌 87
五、下肢的局部记载 89
第七节 体表的肌性标志 89
一、头颈部 89
二、躯干部 90
三、上肢 90
四、下肢 90
内脏学
第四章 总论92
一、内脏的一般结构 92
二、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93
第五章 消化系统95
**节 口腔 96
一、口唇 96
二、颊 96
三、腭 96
四、牙 97
五、舌 99
六、唾液腺 101
第二节 咽 102
一、咽的位置和形态 102
二、咽的分部 102
第三节 食管 105
一、食管的位置和分部 105
二、食管的狭窄部 105
第四节 胃 105
一、胃的形态和分部 106
二、胃的位置 107
三、胃壁的结构 107
第五节 小肠 108
一、十二指肠 108
二、空肠与回肠 109
第六节 大肠 110
一、盲肠 111
二、阑尾 111
三、结肠 112
四、直肠 112
五、肛管 113
六、胃肠道的神经支配 114
第七节 肝 114
一、肝的形态 114
二、肝的位置和毗邻 116
三、肝的分叶与分段 116
四、肝外胆道系统 117
第八节 胰 119
一、胰的位置与毗邻 119
二、胰的分部 119
第六章 呼吸系统121
**节 鼻 122
一、外鼻 122
二、鼻腔 122
三、鼻旁窦 123
第二节 喉 125
一、喉软骨 125
二、喉的连结 126
三、喉肌 128
四、喉腔 130
第三节 气管与支气管 131
一、气管 131
二、支气管 132
第四节 肺 132
一、肺的形态 133
二、胎儿肺与成人肺的区别 133
三、支气管树 133
四、支气管肺段 134
五、支气管及肺段的血液供应 135
第五节 胸膜 136
一、壁胸膜 136
二、脏胸膜 136
三、胸膜腔 137
四、胸膜隐窝 137
五、胸膜与肺的体表投影 137
第六节 纵隔 138
一、上纵隔 140
二、下纵隔 140
第七章 泌尿系统142
**节 肾 142
一、肾的形态 142
二、肾的位置与毗邻 143
三、肾的被膜 145
四、肾的结构 146
五、肾段血管与肾段 146
六、肾的畸形与异常 146
七、肾移植的解剖学基础
第二节 输尿管 147
一、输尿管腹部 148
二、输尿管盆部 148
三、输尿管壁内部 149
第三节 膀胱 149
一、膀胱的形态 149
二、膀胱的内面结构 149
三、膀胱的位置与毗邻 150
第四节 尿道 150
第八章 男性生殖系统152
**节 男性内生殖器 153
一、睾丸 153
二、附睾 153
三、输精管和射精管 153
四、精囊 155
五、前列腺 155
六、尿道球腺 156
七、精液 156
第二节 男性外生殖器 156
一、阴茎 156
二、阴囊 157
第三节 男性尿道 158
一、前列腺部 158
二、膜部 158
三、海绵体部 158
第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160
**节 女性内生殖器 160
一、卵巢 160
二、输卵管 161
三、子宫 162
四、阴道 164
五、前庭大腺 164
第二节 女性外生殖器 164
一、阴阜 164
二、大阴唇 165
三、小阴唇 165
四、阴道前庭 165
五、阴蒂 165
六、前庭球 165
【附】乳房 165
【附】会阴 166
一、会阴的肌 167
二、会阴的筋膜 169
第十章 腹膜172
一、概述 172
二、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173
三、腹膜形成的结构 173
四、腹膜腔的分区与间隙 177
脉管系统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180
**节 总论 180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180
二、血管吻合及其功能意义 180
三、血管的变异和异常 182
第二节 心 182
一、心的位置、外形和毗邻 182
二、心腔 184
三、心的构造 188
四、心传导系 192
五、心的血管 194
六、心的神经 198
七、心包 198
八、心的体表投影 198
第三节 动脉 199
一、肺循环的动脉 200
二、体循环的动脉 200
【附】全身动脉 214
第四节 静脉 217
一、肺循环的静脉 218
二、体循环的静脉 218
【附】全身静脉 226
第十二章 淋巴系统228
**节 总论 228
一、淋巴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29
二、淋巴回流的因素 230
三、淋巴侧支循环 231
第二节 淋巴导管 231
一、胸导管 231
二、右淋巴导管 232
第三节 淋巴结的位置和淋巴引流范围 232
一、头颈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232
二、上肢淋巴管和淋巴结 234
三、胸部淋巴管和淋巴结 235
四、下肢淋巴管和淋巴结 237
五、盆部淋巴管和淋巴结 237
六、腹部淋巴管和淋巴结 238
第四节 部分器官的淋巴引流 239
一、肺的淋巴引流 239
二、食管的淋巴引流 240
三、胃的淋巴引流 240
四、肝的淋巴引流 240
五、直肠的淋巴引流 240
六、子宫的淋巴引流 240
七、乳房的淋巴引流 240
第五节 胸腺 240
第六节 脾 241
感觉器
第十三章 概述244
第十四章 视器246
**节 眼球 246
一、眼球壁 246
二、眼球的内容物 249
第二节 眼副器 250
一、眼睑 250
二、结膜 251
三、泪器 252
四、眼球外肌 252
五、眶脂体与眶筋膜 254
第三节 眼的血管和神经 255
一、眼的动脉 255
二、眼的静脉 255
三、眼的神经 256
第十五章 前庭蜗器257
**节 外耳 258
一、耳郭 258
二、外耳道 258
三、鼓膜 258
第二节 中耳 258
一、鼓室 258
二、咽鼓管 261
三、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261
第三节 内耳 261
一、骨迷路 262
二、膜迷路 263
三、内耳道 265
四、内耳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265
【附】其他感受器 266
神经系统
第十六章 总论268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268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 268
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274
四、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274
五、神经系统的研究和观察方法 274
第十七章 周围神经系统276
**节 脊神经 277
一、概述 277
二、颈丛 279
三、臂丛 281
四、胸神经前支 286
五、腰丛 287
六、骶丛 289
七、皮神经分布的节段性和重叠性特点 291
第二节 脑神经 293
一、嗅神经 296
二、视神经 296
三、动眼神经 296
四、滑车神经 297
五、三叉神经 298
六、展神经 300
七、面神经 301
八、前庭蜗神经 302
九、舌咽神经 303
十、迷走神经 304
十一、副神经 307
十二、舌下神经 308
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 308
一、内脏运动神经 308
二、内脏感觉神经 316
三、牵涉性痛 317
四、一些重要器官的神经支配 319
第十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325
**节 脊髓 325
一、位置和形态 325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326
三、脊髓的功能和脊髓反射 332
第二节 脑 334
一、脑干 334
二、小脑 356
三、间脑 363
四、端脑 368
第十九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381
**节 感觉传导通路 381
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381
二、痛温觉、粗略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 383
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384
四、听觉传导通路 386
五、平衡觉传导通路 387
六、内脏感觉传导通路 388
第二节 运动传导通路 388
一、锥体系 388
二、锥体外系 391
第三节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的相关递质 392
一、胆碱能通路 392
二、胺能通路 392
三、氨基酸能通路 393
四、肽能通路 393
第二十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394
**节 脊髓和脑的被膜 394
一、脊髓的被膜 394
二、脑的被膜 395
第二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 398
一、脑的血管 398
二、脊髓的血管 402
第三节 脑脊液及其循环 403
第四节 脑屏障 403
一、血脑屏障 404
二、血脑脊液屏障 404
三、脑脊液脑屏障 404
第二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406
一、垂体 406
二、甲状腺 407
三、甲状旁腺 408
四、肾上腺 408
五、松果体 409
六、胸腺 409
七、生殖腺 409
八、胰岛 409
参考文献411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412
本书测试卷
序 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没有合格医疗人才,就没有全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把培养好医药卫生人才作为重要基础工程。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十九大报告要求,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培养大批优秀的医药卫生人才。
着眼于面向2030年医学教育改革与健康中国建设,2017年7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之后,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这次改革聚焦健康中国战略,突出问题导向,系统谋划发展,医教协同推进,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核心,确定了“两更加、一基本”的改革目标,即:到2030年,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完善,医学人才队伍基本满足健康中国建设需要,绘就了今后一个时期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作出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引领性的重大改革部署。
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的有效落实和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要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医药卫生人才,必须出版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精品教材。一直以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医学教材编制工作,要求以教材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医学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经历了九轮传承、创新和发展。在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共同推动下,以裘法祖、吴阶平、吴孟超、陈灏珠等院士为代表的我国几代**院士、专家、医学家、教育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参与了本套教材的创建和每一轮教材的修订工作。教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不断丰富、完善与创新,逐步形成了课程门类齐全、学科系统优化、内容衔接合理、结构体系科学的立体化优秀精品教材格局,创建了中国特色医学教育教材建设模式,推动了我国高等医学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医学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的中国特色医药学教材建设发展道路。
在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要求与背景下,我们启动了第九轮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的修订工作。教材修订过程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战略部署要求,更加突出医德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将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同时强调“多临床、早临床、反复临床”的理念,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临床医生。
我们高兴地看到,这套教材在编写宗旨上,不忘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初心,坚持质量**、立德树人;在编写内容上,牢牢把握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力求创新;在编写形式上,聚力“互联网+”医学教育的数字化创新发展,充分运用AR、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传统纸质教材的基础上融合实操性更强的数字内容,推动传统课堂教学迈向数字教学与移动学习的新时代。为进一步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整套教材还配有相应的实践指导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指导价值。
我们希望,这套教材的修订出版,能够进一步启发和指导高校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推进医教协同,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服务人民群众健康乃至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201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