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0
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彩图版)(套装全4册)
正品保障
快速发货
支持正版
选择 系列
  • 产品详情
  • 产品参数
  • 产品评论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11-14岁

科学探索之路是永无止境的,我们的学习之路也是无止境的,我们要时刻怀有一颗好奇心和发问的精神。 本套丛书行文生动,深入浅出,以多种奇特、有趣的形式将动物、地球、宇宙、科技等内容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给孩子们,拓展孩子们认知视野,激发起孩子对大自然和身边事物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内容简介

本套丛书以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趣味性强为选材标准,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和历史的方方面面;选取的资料翔实新颖,文字浅显易懂,并收录了各行业的科研成果,贴近科技前沿,富有时代气息。每篇文章都配有对应的精美插图和说明,可以充分调动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加深他们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丛书共分成四册,涉及动物世界、宇宙星空、植物园地、军事航天、历史回眸、名胜典故、国家城市等领域,各部分内容能帮助少年儿童构建起知识和现实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在快乐阅读中健康成长。

目录

历史回眸

中国历史 盘古开天辟地 2

黄帝部落、炎帝部落和九黎部落 2

黄帝战蚩尤的传说 3

大禹治水的传说 4

少康复国 5

殷 墟 6

烽火戏诸侯 7

《周易》 8

管仲以“鹿之谋”征楚 8

“孔夫子” 9

弦高舍牛救国 10

《孙子兵法》 11

鱼肚藏剑夺王位 12

“卧薪尝胆”的由来 13

越王勾践的宝剑 14

商鞅立杆,信赏必罚 15

孟尝君宽厚待门客 16

庄子的诞生地——“蒙” 17

屈原行吟沉江 18

荆轲刺秦王 19

秦始皇焚书坑儒 20

指鹿为马 21

揭竿而起 22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 23

西楚霸王项羽 24

漂母分食待韩信 25

苏武持节牧羊 26

司马迁的后代不姓司马 26

一代“医圣”——张仲景 27

文姬归汉 28

谁是英雄 29

华 佗 31

法显西天取经 32

大运河 32

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34

****的女皇帝 35

《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型 36

唐代的鉴真和尚 37

赵匡胤黄袍加身 37

“澶渊之盟”是怎么回事 38

沈括的伟大贡献 39

《资治通鉴》始于哪年 41

岳飞背上刺的是何字 42

千古奇冤——“莫须有” 42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43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44

郑和下西洋 44

于谦和北京保卫战 45

戚继光 46

史可法抗清 46

郑成功收复台湾 47

康熙皇帝 49

“十全老人” 50

虎门销烟 51

三元里抗英 52

“天朝田亩制度” 53

圆明园 53

戊戌变法 54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营葬始末 55

孙中山创建中华民国 55

辛亥革命的**枪 56

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 57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苏美尔人 58

古代埃及 59

米诺斯 59

迈锡尼人 60

腓尼基人 60

汉穆拉比法典 61

巴比伦 62

古代希腊 62

世界最早的民主制度 63

希腊文明 64

亚历山大大帝 65

罗马的兴起 66

罗马军队及社会 66

基督教起源 67

拜占庭帝国 68

法兰克民族 69

查理曼帝国 70

诺曼人 70

西欧城市的兴起 71

欧洲的封建制度 72

十字军东征 73

日本幕府 74

百年战争 74

印加人 75

文艺复兴运动 76

地理大发现 76

宗教改革 78

日本德川幕府 79

伊凡雷帝改革 8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80

在位72年的路易十四 81

崛起的帝国——俄国 82

英国工业革命 83

美国的诞生 84

法国大革命 85

拿破仑 86

滑铁卢战役 86

1848年欧洲革命 87

美国南北战争 88

明治维新 89

萨拉热窝事件 90

十月革命 90

希特勒上台 91

罗斯福新政 91

日本偷袭珍珠港 92

斯大林格勒会战 93

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 93

联合国 94

“冷战”时代 95

欧洲的联合 96

中东危机 97

海湾战争 98

苏联的解体 99



哥白尼与天文学革命 100

培 根 101

科学巨人牛顿 102

卢 梭 103

黑格尔 103

美国“国父”——华盛顿 104

达尔文和进化论 104

林 肯 105

马克思 106

诺贝尔 106

“圣雄”甘地 107

爱因斯坦 107



天安门的由来 110

人民大会堂 111

紫禁城的由来 112

故宫太和殿的由来 112

故宫角楼的由来 114

瀛台的由来 114

北海团城的由来 115

曹雪芹故居的由来 117

颐和园的由来 117

圆明园遗址的由来 118

北京天坛的由来 119

卢沟桥得名的传说 120

承德避暑山庄的由来 121

万里长城的由来 123

明十三陵的由来 123

天下**关的由来 124

孟姜女庙的由来 124

清东陵的由来 125

晋祠的由来 126

汾阳杏花村的由来 127

大同云冈石窟 128

昭君墓的由来 129

沈阳故宫的由来 130

大连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132

辽宁千山的由来 133

伪满洲国皇宫 134

长白山的由来 134

丹顶鹤的故乡——扎龙自然保护区 135

五大连池的由来 136

镜泊湖的由来 136

阿房宫遗址的由来 137

临潼秦始皇陵的由来 138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由来 139

西安碑林的由来 140

古城西安的由来 141

骊山风景的由来 142

骊山华清池的由来 142

仰韶文化的代表—西安半坡村 143

黄帝陵的由来 144

玉门关和阳关的由来 145

嘉峪关的由来 145

敦煌月牙泉的由来 147

三角形的108塔群 147

莫高窟壁画 148

布达拉宫 149

吐鲁番火焰山的由来 149

天山天池的由来 150

克孜尔石窟的由来 151

喀什疏勒古城的由来 152

曲阜孔府的由来 152

胶东成山角的由来 154

泰山的由来 154

泰山岱庙的由来 155

南京夫子庙的由来 156

南京中山陵的由来 156

南京莫愁湖的由来 157

南京明故宫的由来 157

上海豫园的由来 158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159

杭州西湖的由来 160

钱塘是怎样得名的 160

鲁迅故居的由来 161

安徽黄山的由来 162

陶渊明故里的由来 163

厦门鼓浪屿的由来 164

惠安洛阳桥的由来 165

阿里山和日月潭的由来 165

嵩山是什么意思 166

龙?亭 167

黄鹤楼 168

东坡赤壁的由来 169

长沙岳麓山的由来 170

桃花源的由来 170

洞庭湖的由来 171

岳阳楼的由来 172

武陵源 173

珠海零丁洋的由来 174

虎门的由来 174

七星岩和鼎湖山 175

为什么广州又叫“羊城” 175

海南三亚的由来 176

桂林山水的由来 176

桂林象鼻山的由来 177

成都杜甫草堂的由来 178

武侯祠的由来 179

都江堰的由来 180

峨眉山的由来 180

大足石刻 182

黄果树瀑布的由来 182

昆明鸣凤山金殿的由来 183

石林的由来 184

长江的由来 185

洱?海 186

丽江黑龙潭 187

宋王台 188




“樱花之国”——日本 190

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 190

“城市花园”国家——新加坡 191

以色列国的由来 192

“黄袍之国”——泰国 193

“万塔之国”——缅甸 193

“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 194

“天然橡胶园”——马来西亚 195

印度洋上最后的天堂——马尔代夫 195

**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 196

“欧洲锯木厂”——瑞典 197

万岛之国——挪威 197

圣诞老人的故乡——芬兰 199

踩在“火球”上的雪国——冰岛 200

酒花之国——德国 201

“欧洲小虎”——爱尔兰 202

巧克力的故乡——比利时 203

玫瑰之邦——保加利亚 203

袖珍王国——卢森堡 204

航海家的故乡——葡萄牙 205

“浪漫之国”——法国 206

国土面积**的国家——俄罗斯 207


精彩书摘

唐代的鉴真和尚

唐代的鉴真和尚(688—763),14岁出家,曾游历洛阳、长安等地,对佛经很有研究。后住扬州大明寺,当时被誉为江淮佛教的首领。

中国当时是世界佛学中心之一。742年,日本天皇派佛界代表来到中国,要物色一名高僧去日本弘扬佛法,传播佛教文化。他们钦佩鉴真学识渊博,就从长安专程到扬州邀请鉴真。当时,海上交通十分艰险,鉴真果断地说:“为了佛法,何惜生命!”但是,他去日本的计划,一次次地受阻了。有一次,船出海不久即触礁损坏,他只得返回;有一次,因被官府扣留,他未能成行……他第五次东渡时,遇上狂风恶浪,航向发生偏差,船误入海流,竟被风浪卷到了海南岛附近。一路上淡水用尽,他每天靠嚼几粒生米充饥。这第五次东渡,又未能成功。

不久,鉴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但他仍不退缩。753年,他以65岁的高龄,又开始了第六次航行。这次航行成功了,754年,他抵达日本九州萨摩秋妻屋浦(今日本九州南部),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

755年,鉴真来到**的奈良东大寺,为日本圣武天皇和孝谦天皇传授戒法,成为日本戒法的开山祖。鉴真为传播中国佛教思想、弘扬华夏文化艺术和促进中日两国的友谊,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赵匡胤黄袍加身

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是赵匡胤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的地方。赵匡胤跟随后周世宗柴荣作战有功,任殿前都点检,统率禁军。959年,柴荣病死,其子柴宗训继位,年仅6岁,赵匡胤便乘机与胞弟赵光义等密谋夺权,派了不少游说之士,在开封城里传播“点检做天子”的舆论。960年初,辽与北汉合兵向南进扰,赵匡胤统军北上,行至陈桥驿,石守信、赵普等策动兵变,集结将士于军帐之外,声言要赵匡胤当皇帝。赵匡胤假装酒醉不醒,诸位将领将其拥进寝所,把一件黄袍加在他身上。众皆跪拜,高呼万岁,将其立为皇帝。

陈桥驿的“宋太祖黄袍加身殿”原为五代时的东岳庙,早毁,清代重建。大殿高14米,宽11米,雕梁画栋,红墙绿瓦,滚龙盘脊,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登上黄河大堤,极目远望,真是“龙兴旧迹”,耀眼夺目。

在大殿的前方约3米处,有古槐一棵,树围5.4米,相传赵匡胤曾在此系马,故名“系马槐”,树前有系马碑,右侧矗立一石碑,上书“宋太祖黄袍加身处”8个大字。大殿西北角,约距8米的地方有一口水井,相传是赵匡胤的将领们饮水之井。

现在,大殿已辟作展览室,里面悬挂宋太祖的画像,并有关于黄袍加身经过的介绍,院内的碑刻,拓印下来经托裱后也陈列在殿内,大门西侧的两块碑移置于大殿右前方,与东边的系马碑、“宋太祖黄袍加身处”两道碑对称并列。这一**古迹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澶渊之盟”是

怎么回事

北宋时期,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同宋朝并立的还有少数民族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

北宋前期,辽的力量逐渐强大。辽军常到黄河流域进行扰乱、掳掠。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萧太后率倾国之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至澶州北城(今河南濮阳),矛头指向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当时东京与澶州仅一河之隔,形势对北宋十分不利,朝廷上下手足无措。为解燃眉之急,当时的皇帝宋真宗慌忙问计于群臣。大臣们有的主张迁都金陵,有的主张避难成都,独有宰相寇准等少数大臣主战。寇准说:“主张迁都的人,应当斩首。”他促请真宗御驾亲征。

在兵临城下、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宋真宗渡河亲征。途中,又有大臣劝阻,宋真宗有点动摇了。寇准说:“只可前进,不能后退,否则就会军心涣散。”这样,宋真宗不得不继续前进。前线的宋军将士看到皇帝亲征,都很感动,斗志昂扬,把几千个前来攻城的辽兵杀得一败涂地。初战告捷,大大鼓舞了宋军战士。他们射死了在澶州城下察看地形的辽军先锋萧挞凛,扑灭了辽军嚣张的气焰。

见辽军士气开始低落,寇准力主乘势进军,收复失地。但宋真宗无心恋战,于是宋辽进行议和。宋真宗派曹利用赴辽营谈判,条件是不准割地,岁币(北宋每年给辽、西夏的钱财等物)“百万之下皆可许”。寇准觉得岁币数目太大,就对曹利用说:“不得过30万,过30万,我斩了你。”结果谈判成功,达成协议,规定:辽国皇帝称宋朝皇帝为兄,但“哥哥”每年必须给“弟弟”20万匹绢和10万两银子;辽军撤走。宋真宗为了求取苟安,不顾反对,不惜屈服,签订了协议。因澶州又名澶渊郡,因此历史上把这次宋辽和议称为“澶渊之盟”。

沈括的伟大贡献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的科学家。他博学多才,一生积极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他不仅精通典制、律历、音乐、医药等多方面的知识,还会识天呢。

有一年久旱无雨,农作物普遍缺水,人人都盼雨心切。不久,出现了一连几天的阴天,大家都以为天会下雨。可是滴雨未下,天又转晴了,阳光强烈地炙烤着大地。这天沈括正好去面见宋神宗。宋神宗便问他:“什么时候下雨?”沈括十分自信地回答:“明天就会下雨。”在场的文武官员都不相信他。

第二天,果然下雨了,大家都夸沈括是个“神仙”。沈括说:“我并不是什么神仙,而是根据天气的变化来推测的。大家想一下,这几天连日天阴多云,说明水蒸气已经很多,但因风力较大,没有形成雨;后来突然云散天晴,阳光照射地面,使水蒸气有了充分的成雨条件,因此,便会下雨。”一席话说得文武官员心服口服。

后来,沈括担任司天监的职位,发现那里不少的人不学无术,根本不懂得用仪器观测天文。他添置了仪器,为了观察北极星的位置,他一连3个月,每天夜里用浑天仪观察,终于得出了北极星的正确位置。

在沈括晚年所著的笔记体《梦溪笔谈》中,记述了他在科学技术上的创见。他创制的“十二气历”,以立春为元旦,大月31天,小月30天,大小月相间。这种历法,有利于安排农业生产。800多年以后,英国才出现类似的历法。书中还说指南针“能指南,然常微偏东”,这说明沈括已经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4个世纪。《梦溪笔谈》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

《资治通鉴》始于

哪年

一般史书记史,或肇于某个朝代,或始于某个帝王,而作为通史的《资治通鉴》则异乎寻常,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开始记史。这是为什么呢?

公元前453年,韩康子、赵襄子、魏桓子联手消灭了当时执掌晋国的智伯的势力,掌握了晋国的实权,但名分上还是“卿”,是周朝的“陪臣”,而不是诸侯。按时俗,要成为诸侯,必须得到周天子的任命。当时的周天子已形同虚设了,于是在公元前403年,三家派代表向周天子讨封,周天子做顺水人情,封赵籍为赵侯,魏斯为魏侯,韩虔为韩侯。至此,韩、赵、魏正式成为3个独立的诸侯国,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家分晋”。

司马光奉宋英宗之旨编撰历史,旨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给封建社会的君主提供可资借鉴的史实,从公元前403年开始编年记史,自有其道理。

抑或是因为此前的史料缺乏,抑或是因为此前的史料虽有,但司马光不以之为“信史”,但更重要的是司马光认为“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名分是最重要的。而“三家分晋”的事件是“三卿窃晋之权,暴蔑其君,剖分其国”,是“王法所必诛”,而“威烈王不惟不能诛之,又命之为诸侯,是崇奖奸名犯分之臣也”,“周虽未灭,王制尽矣”,为了“谨名分”,故记史肇始于公元前403年的“三家分晋”,以警帝王。

再者,司马光著史是为了给封建君主提供借鉴的,当然要选择相似的社会格局中的史实进行记述。而随着“分封土地,建立诸侯”制度的瓦解,随着“初税亩”的出现,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到“三家分晋”时,中国封建社会的格局已经形成,与北宋社会比较相似。所以,他就从此记史以为封建帝王的借鉴。

岳飞背上刺的是

何字

《说岳全传》等小说中都说岳飞背上刺有“精忠报国”四字,其实应该是“尽忠报国”。

《宋史》中说,岳飞被捕后,秦桧叫何铸审讯,岳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另外,据《宋史》记载,岳飞对于宋孝宗继位颇有定策之功。绍兴八年(1138)秋,高宗召岳飞回朝,命其“诣资善堂见皇太子”。“飞退而喜曰:‘社稷得人矣,中兴基业,其在是乎?’”孝宗即位后,就命人铸岳飞像,赐岳飞子岳霖奉侍。此像为铜身金装,“朝衣冠,手执圭,圭镌‘奉旨’二字,胸镌‘尽忠报国’四字”。从史书看,岳飞背上所刺文字实为“尽忠报国”。

再者,杭州岳墓门外有一处庭院,院内墙上刻有“尽忠报国”四个大字。

至于说岳飞背上的“尽忠报国”四字系岳母刺写,仅仅是民间传说而已,并无史料根据。

那么“尽忠”为何会成了“精忠”呢?这可能与高宗赐的字有关。宋高宗在绍兴三年(1133)曾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并制成锦旗奖给岳飞及其军队,后来“精忠”二字就常见了,杭州岳墓就有“精忠柏亭”。

千古奇冤——

“莫须有”

抗金名将岳飞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立下了许多战功,他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岳家军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掳)掠”。他们作战勇敢,金兵非常害怕,不得不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1140年,金将金兀术带领主力骑兵南下,岳飞带兵从襄阳进驻郾城(今河南漯河)。两军在郾城展开激战。岳飞指挥部队,把金军打得人仰马翻,大败而逃。金兀术懊丧地说:“战胜的希望没有了!”岳飞乘胜前进,他鼓励将士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被金兵占领的北宋国都汴梁(今河南开封)也指日可下。

但是,贪图享乐、昏庸无能的赵构在秦桧的唆使下,发出命令,要岳飞从前线撤兵,并接连发出十二道催促退兵的紧急**,强令岳飞撤军。

岳飞撤军以后,金兀术自然十分高兴,但他怕岳飞再被起用,便派使者送密信给秦桧说:“你天天向我们求和,但是留着岳飞,我们不放心。一定得想法子把他除掉。”秦桧接到金兀术的密信后,就派他的心腹爪牙出面,罗织岳飞的罪状,诬陷岳飞谋反,不久就派人把岳飞父子投进监狱,用酷刑逼岳飞写供词,岳飞在纸上写下了光明磊落的8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昏聩无能的宋高宗赵构听从秦桧一伙的摆布,把岳飞交由大理寺审理,但审来审去,除了岳飞忠贞铁骨、尽忠报国,怎么也审不出岳飞一丁点“谋反”的罪证来。

这件事非同小可,朝廷上下一片哗然,很多官员都知道岳飞冤枉,老将韩世忠忍不住亲自去找秦桧责问:“凭什么说岳飞谋反,到底有什么证据?”秦桧理屈词穷,无言以对,于是就含糊其词地说:虽证据不明,但谋反的事件“莫须有”(“也许有”的意思)。秦桧终于在1142年1月27日秘密地把岳飞杀害了。

岳飞被害后,秦桧与金人签订“绍兴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年年纳金,岁岁贡银,赵构当了金人的“儿皇帝”。秦桧集权势于一身,前后执政19年,于1155年死去,遭到后人的万世唾骂。


品牌
北教小雨
库存量
188
市场价
0.00
价格
12.80
首页
客服
购物车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