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0
认知心理学
正品保障
快速发货
支持正版
  • 产品详情
  • 产品参数
  • 产品评论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了解和认识思维运作过程的百科全书,研究感知、注意、记忆、语言和推理等思维的科学。1.经典心理学著作:研究我们的思维(THINKING),用科学方法来回答有关心智运作原理的基础问题。《认知心理学》初版中文版本曾被列入“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广受心理咨询师、心理学专业学生和老师以及大众的认可,豆瓣评分高达8.2分。 2.专业审校: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韩布新教授审校 3.教授推荐: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魏坤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彭华茂推荐4.涉及领域广:认知心理学本身跨学科,应用面广,涉及哲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语言学、人类学5.结构新颖:本书写作方式与认知系统中发生的直觉进程一样,在对认知心理学的历史有了初步了解后,就会从感知阶段(初步感知)前进到注意和即时记忆(注意),然后再前进到模式识别和概念表征(从记忆中提取特定标签)。从这个地方开始,你会前进到高 级心理过程,包括自传体记忆、语言、决策以及问题解决。 6.阅读轻松:《认知心理学》包含大量趣味实验、现实思考板块,帮助读者更易掌握知识点为什么考试中我总是觉得那些问题的答案呼之欲出,却又说不出来? 为什么我们在地下车库找不到自己的车?为什么大脑会自动补全或修整未说完或说错的话?目击者记忆是如何被重塑的?口误是怎么产生的?哪些心理过程让你决定起床去上课?AI是如何思考的?对于“思维”是如何进行的,以及该如何加以改善,一般人知之甚少。不过,对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的思维过程,成千上万的“认知心理学家”的科学家们已经进行了数不清的研究,并对思维机制有了极大的了解。在阅读完本书后,你就不会再是“一般人”了。

【内容简介】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相对抽象、也相对有趣的重要分支,研究的就是思维过程如感知、注意、记忆、语言和推理等方面如何工作。本书对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组织与整理,并且遵循思维过程设计了写作结构,内容包括信息加工、知觉、意识、记忆机制、即时记忆、长时记忆、记忆重构、语言加工、问题解决等 12 个方面。本书在介绍基本理论和研究范式的基础上,讲解了认知心理学各领域的多元化研究成果和重要实验,并且强调学以致用,以现实生活为出发点设计了贴近日常的思考与实验栏目。希望本书能够帮各高校的心理学教师与学生、心理学爱好者了解自己的思维与行动,更好地工作与生活。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美]布里奇特·罗宾逊-瑞格勒 -美国普渡大学认知心理学博士,奥古斯堡学院认知心理学教授,已有25年教龄。 -研究方向聚焦于记忆领域,尤其关注奇异图像效果(bizarre imagery effects)及前瞻性记忆(prospective memory)。 -法庭目击证人证词可靠性鉴定专家。 [美]格雷戈里?罗宾逊-瑞格勒 -美国普渡大学认知心理学博士,圣托马斯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已有29年教龄。 -研究方向为记忆领域,特别关注生成效应(generation effect)、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和自传体记忆,目前也关注技能效应和多任务注意以及正念。 译者简介 凌春秀 -心理咨询师,心理学图书译者。 -译有《孤独》《我战胜了抑郁症》《焦虑者自救手册》《告别成瘾》。 审校者简介 韩布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导、学位委员会主任,亚洲心理协会(APsyA)主 席,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 -《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心理科学》《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应用心理学》《中国老年学杂志》《本土咨商心理学学刊》《心理学通讯》编委。

【媒体评论】

魏坤琳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也是认知科学的核心学科。本书是深受欢迎的教科书,内容详实,深入浅出,可以作为你探究科学心理学奥秘的起点。 彭华茂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讲授认知心理学课程多年,我一直在寻找一本框架体系契合,既有经典研究介绍,又涵盖相对成熟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新领域的教材类参考书。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布里奇特和格雷戈里的想法与我不谋而合。读者会从这本书中获知大量有趣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也会认识和体会到我们的认知如何明里暗里帮助我们适

【目录】

目录第 1章 信息加工与认知 // 0011.1 什么是认知 // 0011.1.1 跨学科观点 // 0031.2 前认知心理学时期 // 0041.2.1 心理物理学 // 0051.2.2 结构主义 // 0061.2.3 机能主义 // 0071.2.4 行为主义 // 0071.2.5 为认知心理学打下基础 // 0091.3 认知心理学出现 // 0111.3.1 S-R 解释大错特错吗 // 0121.3.2 科技影响力 // 0181.4 后行为主义时代 // 0191.4.1 重新审视行为主义 // 0191.4.2 信息加工与认知 // 0201.4.3 联结主义与认知 // 0201.4.4 隐喻之外的大脑 // 0221.4.5 生态考虑和当前趋势 // 032第 2 章 知觉与意识 // 0352.1 知觉的基本问题 // 0352.1.1 感觉与知觉 // 0362.1.2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 0362.2 视知觉的基本任务 // 0372.2.1 知觉组织过程 // 0372.3 多感官互动与整合 // 0442.3.1 联觉 // 0442.3.2 跨通道对应与相互作用 // 0462.3.3 知觉与行动 // 0512.4 意识与认知 // 0612.4.1 主观意识觉察与认知 // 0622.4.2 阈下知觉 // 066第3 章 记忆机制 // 0713.1 什么是注意 // 0723.1.1 前注意加工与后注意加工 // 0733.2 视觉注意 // 0743.2.1 视觉注意的类型 // 0743.2.2 视觉注意的限制 // 0823.3 听觉注意 // 0893.3.1 选择性注意 // 0903.3.2 分配性注意 // 0933.4 自动加工 // 0973.4.1 斯特鲁普效应 // 0973.4.2 自动化加工的特点 // 0983.4.3 自动化解释 // 0993.4.4 自动化成本 // 1003.5 驾驶与注意 // 1033.5.1 驾驶与听觉注意 // 1043.5.2 驾驶与视觉注意 // 105第4 章 即时记忆 // 1094.1 控制执行注意的重要性 // 1094.2 即时记忆的基本特点 // 1124.2.1 持续时间限制 // 1124.2.2 记忆容量限制 // 1124.3 即时记忆的理论框架 // 1154.3.1 模态模型 // 1164.3.2 工作记忆模型 // 1174.3.3 记忆的整体观 // 1254.3.4 遗忘 // 1294.4 谁是老板?执行控制问题 // 1334.4.1 心智游移 // 1334.4.2 控制的反讽过程 // 1354.4.3 压力的影响 // 1394.4.4 加强执行功能 // 140第5 章 物体识别的概念与分类 // 1475.1 识别与分类概述 // 1475.1.1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识别 // 1485.1.2 视觉物体识别 // 1495.1.3 非视觉识别 // 1585.2 面孔识别 // 1615.2.1 人脸倒置 // 1615.2.2 整体加工 // 1625.2.3 面孔识别“特殊”吗 // 1635.2.4 个体差异 // 1655.2.5 自我识别 // 1665.3 网络与概念 // 1685.3.1 语义网络 // 1695.3.2 概念与分类 // 1715.3.3 关于概念/ 分类学习和表征的观点 // 1735.3.4 当前问题与趋势 // 179第6 章 长时记忆的基本过程 // 1856.1 根本问题与区别 // 1856.1.1 长时记忆的类型 // 1866.1.2 用于编码、存储和提取的描述性框架 // 1886.1.3 获取和使用的LTM 模式 // 1896.2 外显长时记忆的编码过程 // 1936.2.1 注意与重复 // 1936.2.2 复述 // 1976.2.3 加工水平 // 2006.2.4 自我参照 // 2016.2.5 生存加工 // 2036.2.6 组织性与独特性 // 2066.2.7 行动记忆 // 2086.2.8 迁移适当加工 // 2106.2.9 测试效应 // 2116.3 长时记忆的提取过程 // 2126.3.1 可用性与可获取性 // 2136.3.2 编码特异性 // 2136.3.3 内隐记忆 // 219第7章 记忆的重构本质 // 2257.1 建构记忆 // 2257.2 记忆之罪 // 2297.2.1 疏忽之罪 // 2307.2.2 所犯之罪 // 2317.3 目击者记忆 // 2337.3.1 影响编码和存储的事件相关因素 // 2337.3.2 影响编码和存储的事件后因素 // 2417.3.3 提取因素 // 2447.4 错觉记忆 // 2507.4.1 简单事件 // 2507.4.2 复杂事件 // 2537.4.3 虚假记忆的理论框架 // 2627.5 记忆恢复之争 // 2667.5.1 创伤性事件记忆会被遗忘,然后又被想起吗 // 2667.5.2 创伤记忆过程是特殊的吗 // 2687.5.3 对创伤事件的虚假记忆 // 2717.5.4 问题的答案 // 271第8 章 自传体记忆 // 2738.1 日常记忆 // 2738.1.1 研究自传体记忆 // 2748.1.2 什么是自传体记忆 // 2758.2 自传体记忆的发展 // 2768.2.1 童年期遗忘 // 2778.2.2 怀旧性记忆上涨 // 2828.2.3 遗忘 // 2848.3 自传体记忆的提取 // 2898.3.1 自传体记忆的编码特异性 // 2898.3.2 自传体记忆提取的模型 // 2928.3.3 无意识自传体记忆 // 2948.4 情感与自传体回忆 // 2978.4.1 闪光灯记忆 // 2978.4.2 压抑与闪光灯记忆 // 3038.5 自传体记忆的功能 // 3048.5.1 自我功能 // 3048.5.2 社会功能 // 3068.5.3 指导功能 // 307第9 章 语言和言语加工的基本问题 // 3099.1 语言的基本原则 // 3099.1.1 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 // 3109.1.2 词语与规则 // 3109.1.3 语言的设计特征 // 3109.1.4 分析层面 // 3129.2 音系学 // 3129.2.1 音素和音位 // 3139.3 词法 // 3179.3.1 口语词汇的产生(或“变形”) // 3189.3.2 口语词汇的感知 // 3199.4 句法与语义 // 3289.4.1 转换语法 // 3299.5 语用学 // 3369.5.1 会话结构 // 3369.5.2 性别与会话 // 3379.6 语言生成与知觉 // 3389.6.1 言语生成 // 3399.6.2 言语知觉 // 345第 10 章 阅读与理解文本 // 34910.1 阅读的机械部分 // 34910.1.1 眼动 // 35010.2 词语识别 // 35410.2.1 阅读障碍 // 35610.2.2 阅读应该如何教学 // 35810.2.3 以英语为中心的语言研究 // 35910.2.4 关于阅读的传说 // 36110.3 句子层面的加工 // 36410.3.1 句子解析 // 36510.4 语篇理解 // 36810.4.1 表征层次 // 36910.4.2 结构与连贯性 // 37010.5 文本记忆与表征 // 37610.5.1 语篇记忆 // 37610.5.2 语篇理解的模型 // 38010.5.3 元理解 // 38510.5.4 速读 // 386第 11 章 判断与决策 // 38911.1 基本概念 // 39011.1.1 聚焦错误 // 39011.1.2 双重过程观点 // 39211.2 推理 // 39311.2.1 演绎推理 // 39311.2.2 归纳推理 // 40111.3 判断 // 40311.3.1 可获得性启发式 // 40411.3.2 代表性启发式 // 40811.3.3 锚定与调整启发式 // 41411.3.4 对判断的评价偏向 // 41611.4 决策 // 42011.4.1 期望效用理论 // 42011.4.2 前景理论 // 42211.4.3 情绪与决策 // 42511.4.4 决策不是偏向而是适应 // 427第 12 章 问题解决 // 43112.1 什么是问题 // 43112.1.1 定义明确与定义不明的问题 // 43212.1.2 常规与非常规问题 // 43212.1.3 问题解决研究中的方法论挑战 // 43312.2 问题解决的研究方法 // 43512.2.1 问题解决与联想学习 // 43512.2.2 问题解决与顿悟 // 43612.2.3 问题解决与信息加工 // 43712.3 问题表征 // 43812.3.1 问题表征中的刻板性 // 44012.3.2 问题表征中的个体差异 // 44312.4 问题解决方案 // 44612.4.1 算法 // 44612.4.2 启发式 // 44612.5 专家 // 45512.5.1 专家优势 // 45612.5.2 专业优势与年龄相关缺陷 // 45712.5.3 专家劣势 // 45912.6 顿悟与创造力 // 46012.6.1 顿悟 // 46112.6.2 创造力 // 468

库存量
2
市场价
0.00
价格
101.00
首页
客服
购物车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